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

胡志強挖漥哇

最近台中市長胡志強的運勢逆轉,儘管市長豪宅附近偶而槍聲大作,角頭命案的兇手及教唆者已經逮捕到案,北高兩市正遭受政治颱風侵襲,台中市暫時遠離了暴風圈,也不受外圍環流影響。台北市的新生高工程和花博弊案在919颱風大水之後,媒體重心南移主打高雄市陳菊市長。對胡志強而言,台北市和新北市之骨牌效應,似乎越不過大甲溪。南方風暴又說明一件事,同是腦中風過來人,回家休息睡覺後可以走更長遠的路。當選新台中市長後,未來四年,胡志強從新市政府回家更近更方便,對夫人邵曉玲的照顧更週到,市長和夫人偶而可以合唱一曲「雙人枕頭」,公私兩相宜,何來無政績。

立委余天公開點到胡志強的健康罩門,被指責發言不當,好像說出國王沒有穿衣服的小孩被大人責罵。過去九年任期當中,胡志強身心俱疲,市政搞不好,實在是力不從心,「彼得定律」看見胡志強作為台中市長一職,早已到達不能勝任的境界。兩任競選政見沒有兌現的大大小小芭樂票據說有十八張,政見歸政見,台中市民逆來順受,胡志強老神在在,反正上面的馬英九的空頭支票更多、更大。選民要求胡市長至少能兌現給夫人的承諾吧。

胡志強的台中市政建設經常「種匏仔變菜瓜」。原來大張旗鼓要蓋古根漢美術館,中央也給了經費,國民黨的胡志強卻無法通過國民黨的市議會這一關,古根漢於是胎死腹中。台中市民也不在乎再投票給跳票市長,讓他輕鬆的當選連任。古根漢計畫平白花了七千萬,台北的「郝會花」成名之前,原來台中已有一位「胡亂花」老前輩了。古根漢變成新市政府中心,政府帶頭把自己搞大,也應驗了「帕金森定律」。夜晚的新市政府LED巨型看板艷光四射,和周遭的金錢豹和理容KTV等等八大相互輝映,新建築融入大環境,小市民衷心感佩「胡亂花」團隊。



「種匏仔變菜瓜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台中市國際會展中心建案。建設公司挖了數樓深的地基,移走大量砂石之後一走了之,荒草碧連天加一個大水坑的爛攤子要無能的市政府來收拾,未免欺人太甚。市政府編列1.7億元預算要回填土方,作簡易綠化,既有今日,何必當初。胡志強應該發揮創意,一不做、二不休,乾脆將地基挖大、挖深,台中市需要「滯洪池」,說不定能一舉解決水患,跨越百年洪峰。發展台中市觀光,這裡是名符其實的「潭子」和「大坑」,也可當做「地心探險」的基地。創意產業的腹案之一是出租給「水漥」炭烤業者,讓市民苦中作樂也好,只要不再「胡亂花」!

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

驚奇之旅下龍灣

天堂離人間不遠,從河內到下龍灣約三、四小時的車程。
越南首都河內是一個喧囂繁忙的都市,街上機車、汽車川流不息,嗶嗶叭叭之聲不絕於耳,市區內難得有交通號誌或紅綠燈,學習穿越馬路或街道,是我們來到交趾國先要適應的人間第一條件。去年和同仁首度來到河內,我們冒險前進,從市區飯店走向紅河岸邊,只是為了看看跨河大橋,途中穿越無數沒有紅綠燈的馬路,驚險萬狀,回途中進入舊城區三十六古街,我們慰勞自己的一頓晚餐,據說是河內著名的鱧魚鍋(Cha Ca),喝兩杯啤酒壓驚,餐廳是將近140年的老店Cha Ca La Vong。

喧囂的河內也有寧靜的區域,胡志明陵寢周邊有一大片徒步區,法國殖民時代的建物主席府已被高大老樹林圍繞,在炎炎夏日,這裡大概是河內市內最清涼的地方。大紅旗當中只有一顆星的國家,曾經打敗五十顆星星的美國,1973年贏得越戰的最終勝利,統一後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又在1979 年擊退五顆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「懲越之戰」。越南一、兩千年的歷史當中,也曾經在五代十國、宋、元、明等朝代擊退來自大陸的軍事行動。

許多台灣媳婦和看護工的祖國越南在1954年,由「一顆星」胡志明領導打敗法國殖民統治,完成越南獨立的第一階段任務。1927年,這位越南的民族救星流浪到中國時,被「中華民族救星」蔣介石的清共政策驅逐出境。1942年胡志明又在中國柳州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14個月, 寫下著名的《獄中日記》,其中一段<世路難>:(一)走遍高山與峻岩、那知平路更難堪、高山遇虎終無恙、平路逢人卻被監;(二)余原代表越南民、擬到中華見要人、無奈風波平地起、送余入獄作嘉賓。



今年的北越之旅,終於來到《印度支那》最美麗的場景。從河內到下龍灣,路邊大片的綠色稻田,偶而看到幾隻水牛或黃牛,和台灣的農村景象相似。酷熱的旅程之後,旅行社安排一個團體泡腳、抓龍、及冰黃瓜敷臉,稍稍緩解曬傷。一時興起的我,拿出相機自拍,不料其他團員紛紛跟進,頓時閃光燈此起彼落,反正大家滿臉是黃瓜,已認不出我是誰。

有「海上桂林」之稱的下龍灣海域面積1500多平方公里,其中有1969個大大小小的島嶼,高度約百公尺左右,部分島嶼和海域被聯合國認定為世界遺產。遊輪天堂號是仿照戎克船(junk)造型的現代化船隻,航行在平靜的海灣,沒有噪音。旅客欣賞海景、島景、日落、日出。甲板上的黃昏料理秀和晨曦中的太極,讓下龍灣航程與眾不同。天堂號當然繞過天堂島,還有讓遊客登島深入其境的巨大鐘乳石洞的「驚奇之島」,鬼斧天工,名符其實。

驚奇之旅以為將近尾聲,不料在離別的午餐的最後來了一道菜,是著名的越南庶民小吃鴨子蛋(Bot Vit Lon, Balut),蛋中已小鴨胚胎,但是…我實在吃飽了,還是留待下回,讓我先回家看看《波登不設限(Anthony Bourdain: No Reservations)》!

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

父後之送葬進行曲

出殯之前,女子西樂隊吹奏一組離別曲:「快樂的出帆」、「心酸酸」、「何日君再來」…「珍重再見:Auld Lang Syne」,樂曲亢奮悅耳,振聾發聵,療傷止痛。吹吹打打的女子樂隊,繞行喪宅、棺木、禮堂、街坊。樂隊有前導,指揮隊形變化,年輕隊員皆身材高挑,稱為樂隊西施皆不為過。現實超現實,電影較寫實,這個夢幻隊伍和《父後七日》中的新溪洲女子樂隊很不一樣,行進中轉彎時偶有扭腰擺臀的花俏動作,對往生者或喪家都是「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」也。

葬禮的場面看多了,或許因此啟發某些藝術家的心靈,對死亡及生命意義有更深沉的體悟。西方音樂巨人馬勒(Gustav Mahler)的成長過程,經常面對家人或朋友死亡。少年馬勒大概看過不少葬禮的場面及送葬的隊伍,死亡的陰影烙印在腦海,輓歌的旋律隨時在腦中盤旋。若迴避死亡,馬勒就不是馬勒。沒有死亡,就沒有美麗的天堂。馬勒的作品中,送葬進行曲出現在第一號《巨人》交響曲的第三樂章(兩隻老虎的旋律),不同的送葬進行曲分別安排在第二號《復活》及第五號的第一樂章,死亡觀照不斷的流竄在其他樂章。

蕭邦、白遼士、李斯特、華格納等知名作曲家都有送葬進行曲,然而馬勒關切生命中必然的死亡幾乎成為強迫性(obsessive)。送葬進行曲在交響曲中占的分量也許不多,但絕對是馬勒音樂關鍵性的「太極引導」。先有死亡,才有《復活》。吾友林衡哲醫師說,他欣賞馬勒音樂的原則是「親歡樂而遠悲傷」。可是若抽離死亡元素,馬勒音樂還剩下多少? 後現代的表現法,馬勒將街頭底層的庶民音樂,自然融入交響曲當中,又在歌曲及交響樂曲當中,相互為用。

經常開車走員集路回老家,路旁的「新彩虹女子樂隊」招牌引起我的注意,不知道這一團像西施,還是像新溪洲? 但這不是重點。送葬進行曲,是指定曲,還是自選曲? 是單曲,還是組曲? 我想指定「救世軍進行曲」,不過也想請她們吹奏一段馬勒的「送葬進行曲」。
「不可能的!」家內說。
「就是要那種五音不全、步伐不整、稀稀落落、帶點淒涼的感覺!」

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

父後七七

孝男孝女孝孫,在父後七七,士農工商,大致恢復正常作息。現代社會,能按傳統禮俗,足足作七個七的喪家已不多見。

父後七七,孝男孝女孝孫們的精神和體力若未恢復原狀者,倒是該考慮看看醫生。服喪期間跪爬過度的阿嬤級孝女,最容易膝蓋受傷,若原有退化性骨關節炎者,更是疼痛加劇,行走困難。父後七七,大治療傷完畢,不過也有朋友在百日,甚至對年和爐之後,還走不出哀傷,只好比照憂鬱症治療。此時此刻的豪門父後,說不定發生「七七事變」,爭遺產的消息已經登上壹週刊封面故事。

《父後七日》呈現台灣人當下的喪葬禮俗風貌,住家版的葬儀又和殯儀館的不一樣,程序和禮數週到。有傳統的儒釋道信仰背景,也有電音版的孝女白琴及花車樂隊,其劇場效果兼具傳統及現代,本就有其可看性。《父後七日》讓觀眾心有戚戚,不管過去、現在、將來,任何人皆會有此遭遇。

台灣人忌晦談論死亡及身後事,在沒有生前遺囑及清楚交代之下,喪家只好聽從專業葬儀社依現行禮俗辦理。其實許多長者會表示,希望一切從簡,不願拖累子孫。曾有親戚交代死後不發訃文、不舉行公祭、火葬後骨灰撒入海中。但,死後身不由己,人情事故,天不從人願。

電影中的一幕,子女和道士在田中公墓焚燒紙錢和一座亡者專用的紙紮豪宅,「孤魂野鬼及好兄弟不得佔用」。這座「天堂部屋」看似舊式洋房,一定舒適無比。買不起帝寶、國寶、或元大花園的朋友不必難過,紙紮超A版的豪宅可以爲庶民圓夢。有一次,在殯葬專業區街上,我看到一位「送行者」單手抬著一架紙紮飛機空中巴士,酷! 我們的未來不是夢,哥倫比亞太空梭或亞特蘭提斯號隨你挑。

焚燒庫錢數量不少,每位子女各兩大包,有環保意識的孝男認為燒一張巨額支票和一本存摺可以節能減碳,道士說「…看你們的意思…」,到頭來,實在沒有任何人有立場改變現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