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

那一夜,我們遇見共產黨



四月十七日,台北市中原街上的無穹藝文中心的「屘春風」之夜非常共產黨。1925年出生於桃園蘆竹南崁、本名張阿屘的張四平老先生,在此公開他隱匿半世紀以上的身世之謎。沒有說出來的秘密,連最親近的子女也不知道,直到數年前,張老先生覺得需要向家人及歷史交代,也是對自己一生的交代,逐步寫作完成「屘春風」—張四平回憶錄一書。促成這本書出版的陳永興醫師說,能將自己的秘密封存六十年而滴水不漏,張四平老先生堪稱是台灣的「忍者」。

出身於鄉下清苦農家,成長於日據時代,終戰前畢業於新竹州立桃園農業學校(今國立桃園農工)。1947年初,張先生已經在台北市延平南路上班,就近目睹二二八事件。原本是二二八的旁觀者,事件之後,在全台灣風聲鶴唳、草木皆兵、國民黨軍濫捕、濫殺的混亂局勢當中,當年十月,張阿屘不知何故被警察「請」到了派出所,經過兩小時「漫長」的等待,因為莫名的恐懼,他決定逃亡。

脫逃成功的張阿屘,在隱居數個月之後,接觸了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成員、原蘆竹鄉鄉長林元枝,經歷多次訓練與考驗之後也加入共產黨。逃亡四年期間,張阿屘活躍於桃園地下左翼組織,被國民黨軍警特多次誘捕或圍捕,驚險脫逃。書中詳細交代他未遵照上級指示槍殺同志的心理掙扎,對照革命「偶像」切.格瓦拉首次殺人不手軟,張阿屘仁心尚存。

1952年,抓不到人的軍警特終於使出「奧步」,帶出他的母親當人肉盾牌,迫使張阿屘出面。自首後的張阿屘幸運的保住生命,沒有人因此受牽累。雖然不必坐牢,仍受長期監視的張阿屘,生意失敗多次,改名張四平。1957年進入台北市養路隊當臨時雇員做起,1970年經考試及格,成為正式公務人員,直到屆齡退休。「多災多難,劫後餘生」的張四平一生奮鬥的傳記是一本頗有可讀性的庶民史。

張阿屘逃亡史的關係人物即第一任蘆竹鄉鄉長林元枝,曾經反日、又再武力反抗國民黨。據說「跑路」鄉長即師法義賊廖添丁,讓國民黨捉拿不及,已經成為蘆竹鄉之鄉野傳奇。

2011年4月5日 星期二

豎琴音樂劇場《河》



今年二二八紀念音樂會給觀眾特殊的視聽體驗,淡淡的懷舊鄉愁,如同品味一壺溫熱適中的凍頂烏龍茶,隨時散發的香氣及回甘,從豎琴為主軸的音樂劇演出當中,緩緩釋放。

串場的三位青年踢踏舞者各自出發去排舞,用不同的交通方式,在不同的水岸流域,在不同的時光隧道,各自閱歷不一樣的台北,期間唯一的共同溝通是現代科技的手機。幾段精彩的踢踏獨舞到三人共舞,隨著豎琴音樂帶出,進入台北多樣的水域場景,如溪流匯集成河川。豎琴音樂家解瑄製作演出的《河》音樂劇場中,跨界混搭豎琴獨奏、雙重奏,以及南管音樂、箜篌三味線、傳統打擊樂足鼓、原住民吟唱及爵士藍調演唱,展現台灣文化面貌之多樣性及豐富的文化底蘊。

由粉月亮音樂劇場主辦,慈林教育基金會、台北建成扶輪社共同主辦的豎琴音樂劇場《河》,創意演出,讓音樂與歷史都不沉悶。演出緣起引述詩人李敏勇為《河》所下的美麗詮釋與註腳:

歷史之河,也是生命之河,
流著悲愴和希望。
228,是歷史的印記,也可以是生命的印記。
以音樂回顧,以音樂凝視,以音樂撫慰,
以樂音追索歷史與生命的行跡,並描繪心的新願景。

歷史未曾遠離,記憶可能逐漸淡去。從豎琴演奏開場到終場的「懷念」歌聲,穿越時空的音樂對話,皆輕撫著歷史傷痛。「生命之河不管流至何方,你是我最初的源頭,也是永遠的依歸。」豎琴家、製作人解瑄如是說。